陆澄问“孔子的弟子谈论志向子路和冉求想从政公西赤想从事礼乐这
陆澄问:“孔子的弟子谈论志向,子路和冉求想从政,公西赤想从事礼乐,这多少有些实用。曾晳说得却像是在开玩笑,孔子却赞许他,这又是什么意思呢?”
先生说:“其他三个人的志向都有点主观猜测、武断绝对,有了这两种倾向,就会偏执一边,能做这未必能做那。曾晳的志向却没有这两种倾向,只是‘安于现在的条件而行事,不做超出条件的事,身在夷狄,就做在夷狄能行的事,身处患难,就做在患难中能行的事,随着时间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自己,这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怡然自得’。其他三人是孔子所说的那种‘有某种才能的人’,曾晳是孔子所说的‘具备多种才能的人’。然而其他三人各有自己的突出成就,不像世间那些只会空谈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,因此孔子也赞许他们。”
三〇
问:“知识不长进,如何?”
先生曰:“为学须有本原,须从本原上用力,渐渐盈科而进者。仙家说婴儿亦善譬。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,有何知识?出胎后,方始能啼,既而后能笑,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,又既而后能立,能行,能持,能负,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。皆是精气日足,则筋力日强,聪明日开,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,故须有个本原。圣人到‘位天地,育万物’,也只从‘喜怒哀乐未发之中’上养来。后儒不明格物之说,见圣人无不知,无不能,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,岂有此理!”又曰:“立志用功,如种树然。方其根芽犹未有干,及其有干尚未有枝,枝而后叶,叶而后花实。初种根时,只管栽培灌溉,勿作枝想,勿作叶想,勿作花想,勿作实想。悬想何益?但不忘栽培之功,怕没有枝叶花实!”
所盈科而进:语出《孟子·离娄下》。比喻循序渐进。
陆澄问:“知识不长进,怎么办?”
先生说:“做学问必须有基础,必须从基础上下功夫,循序渐进,才能有收获。道家用婴儿打比方,也说得非常精辟。婴儿在母腹中时纯粹是一团气,有什么知识?出生后,才开始啼哭,随后又能笑,能认识父母兄弟,后来又能站立,能行走,能拿,能背,最后世上的所有事没有不会做的。这都是因为婴儿的精气越来越充足,筋骨力气越来越强,越来越聪明,并不是刚生出来时就具备各种功能,所以必须有个基础。圣人能让‘天地安其本位,让万物随自己的习性生长’,也只是从‘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没有表现出来时’慢慢培养起来的。后世儒生不理解格物的学说,看到圣人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于是就想要在刚开始时就学会所有的学问,哪里有这种道理!”先生又说:“立志用功,就像种树。当它才开始发芽时,还没有树干,等到它长出树干时,还没有树枝,长了树枝之后长叶子,叶子长好后开花、结果。刚种上树根时,只管培土灌溉,不要想着生枝、长叶、开花、结果。空想那些有什么用?只要不忘了培土灌溉的工夫,还怕没有枝、叶、花、果!”
三 一
问:“看书不能明,如何?”
先生曰:“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,故不明。如此,又不如为旧时学问。他到看得多,解得去,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,亦终身无得。须于心体上用功,凡明不得,行不去,须反在自心上体当,即可通。盖《四书》者《五经》,不过说这心体,这心体即所谓道,心体明即是道明,更无二。此是为学头脑处。”
所四书:宋代理学家朱熹把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合起来,编为《四书》,作为儒学的基本经典。
问:“读书而不明白意思,怎么办呢?”